李贽毫无疑问是古代一位很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在当时十分先进,却不被认可,有违道义,被认定为思想犯。
?
他的思想,在现代人来看无疑是非常进步的,他的哲学思想与当时正统的思想不一样,偏向于主观的唯心主义,强调真心,认为世间万事都存在于真心之中,这与王阳明的“心学”是一脉相承的。
他的主张具有很强的批判性,与传统是作对的。他的思想在当时被认定是离经叛道,也是他最终被捕入狱的原因。
他的思想尽管在那个时代非常激进,但实际上暗合了时代潮流。明代晚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迎来了一股思想解放的大潮,一个独立的“人”的意识在心中萌芽,很多人开始有摆脱束缚、追求自由、解放自我的想法。再加上李贽不怕当权者,一向敢说,所以他不管在学者的圈子还是普通百姓中都是大明星一样的存在。李贽的思想一开始传播的圈子很小,后来他的著作《藏书》、《焚书》出版,在思想界掀起了轩然大波,痛骂他“颠倒是非”的人有之,指责他的思想是歪理邪说的人有之,被其深深吸引、大加赞赏的人亦有之,与此同时他的观点也开始传遍全国,在百姓中也取得了不俗的影响力。
李贽的出现,不是突兀的,是当时的一种思潮的反映。
万历以后,是明王朝社会动荡与酝酿变革的时代,兵变、士变、儒变、民变、妖变、佃变、奴变到处爆发此起彼伏。文人学者中出现一股蔑视权威、怀疑传统的思想潮流,涌现了一批敢想敢说、与众不同的人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李贽。
李贽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人,举人出身。
他做过几任小官,后为云南姚安知府,任满告别官场,携眷流寓湖广黄安,寄居契友耿定理家,著书论学。
李贽的思想举例
李贽自称“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指道学),不信仙释”,事实上深受王学影响,对佛教、道教乃至西方某些哲学观点也有所沾濡,而与程朱理学及诸多传统意识和世俗观念格格不入,所著《焚书》、《藏书》等有许多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言论。
展开全文
道学家提倡“存天理,去人欲”,他却说:“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世俗重男轻女,说女人见识短,他却认为:“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他还肯定卓文君的“私奔”行为,说丧夫者与其守寡,“不如早自抉择,忍小耻而就大计”。
世俗崇拜孔子,尊为“圣人”,他却宣称:“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他用自已的眼光审量历史,觉得“读史时真如与百千万人作对”。
他还热心评点被卫道之士骂为“诲盗”的《水浒传》,给予很高的评价。
凡此种种,以至于清初名如顾炎武兴叹:“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者,莫甚于李贽。然虽奉严旨,而其书之行于人间自若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