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反摄像与dv摄像比较

单反摄像与dv摄像比较

在 2023 年谈起 DV,我相信大部分摄影爱好者的第一反应,可能会与谈起 CCD 时类似:这是由一群 hippie-wannabe 带起的莫名其妙的风潮。诚然,对于那些早已停产,要画质有情怀、要易用性有情怀、要可靠性有情怀的一批上古时代的宝贝,可能这个评价是中肯的,但容我为其他的一些产品平反:许多 DV 设备,因其难以替代的适配性,仍然活跃在广播电视领域。而即便是在民用领域,部分现代 DV,或者说这个形态,也真的不应该被淘汰。

让我们先定义一下 DV。本文中的 DV,指代的应当是那些家用的手持摄录一体机,英文名 Camcorder,代表产品线如索尼的 Handycam,我个人进一步的定义是为了适应(右手单手)录像需求而将元件纵向排布的数码摄录设备。

大概就长这样它们有着高度集成化的机身、翻转屏幕横置在机身左侧、操作按钮分布于机身两侧、带有手腕带,现存的大部分产品内置了不可更换的电动变焦镜头、一个效果良好的立体声麦克风、高度可用的防抖系统,以及内置可变 ND 滤镜(高端机型限定)。这些功能,恰好是现代视频向相机缺少的。

题外话:从这个角度看,实际上索尼 FX6、FX9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 DV,可以被认为是索尼可换镜头 DV 如 NEX-VG30E 的后续机种,而索尼 FX3、FX30 这类横向排布、SLR-like 的摄像机则不能算作是。

是不是有点既视感这类产品之所以能引起我的注意,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其性能与单人纪录片拍摄的基本需求高度契合。抛去我在 GH6 用后感 中提到的那些风格化的要求,我所认为的单人纪录片拍摄,或者说 vlogging,最基础的要求有以下几点:(优秀的)防抖、对焦、焦段覆盖、收音、内置 ND,以及一定的后期空间。放眼所有能拍视频数码产品,不依赖任何外加附件就能满足这些的平价产品,只有 DV。或许不考虑内置 ND 的话,iPhone 或许可以勉强做到;不考虑价格和体积,如影 4D 也会是个很好的上位替代。

DV 这一所有元件与交互都纵向排布的特点为单人单手操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用户可以方便地在拍摄中更改参数、实现丝滑的变焦和摇镜,其标配的手绑带也使用户不用再担心握持不稳。对于拍摄视频而言,这样的操作方式实在比相机顺手太多了,我实在很惋惜这一形态在 vlog 风潮下居然没有被进一步挖掘。而从旅行收纳的角度讲,DV 机更规整的形状和较为紧凑的体积显然也更容易塞进各类箱包,不像相机,还需要多花些心思收纳。

那么这些设备在今天的实际体验与效果又如何,接下来我会通过两台我实际使用过的 DV 来进一步阐述。

索尼 AX700

这台机器发布于 2017 年。时隔 6 年,仍然没有继任者出现,或许也因此,其官网价格仍然要 12980 元(第三方参考价 9000 元左右)。付出了这么多钱你能得到的是一块 RX10/RX100 系列广泛应用的 1 英寸相位对焦堆栈式 CMOS 传感器、一只等效 29-348mm F2.8-4.5 的电动变焦镜头、一个效果良好的内置麦克风、一套可用的防抖系统,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受限于索尼老旧的处理器,它只能实现最高 4K 30p@8bit 4:2:0 的录制规格,建议选择 S-Log2@S-Gamut3Cine 过曝 1-2 档,或者选择 [email protected] 录制以获得更大的后期空间,并且由于其在 HD 分辨率下具有超采样,我更倾向于使用其 HD 60p 来获取一定的升格性能。

使用这台机器的整体体验无疑是相当愉悦的,让我想起了用 RX10IV 拍照的感受:它可以记录下几乎所有观察到的内容。而它胜过 RX10IV 的点在于,其纵向排布的设计,让我还有另一只手空闲,可以做本应在做的其他事情,无论是刷八达通还是拎包,这基本就满足了我随时随地 documenting 的需求。

其画面质量与我其他更加高阶的器材相比自然不如,难以提供影院级别的画面美学,但话说回来,我开始思考日常的 vlogging,到底是否需要所谓的电影感?基于「某一类型的影像美学依附于其制作流程与技术」这一观点,我目前的回答是不需要:更贴近题材「平均记录设备」之风格的创作会更能反应其整体印象,就像新闻纪实很少用到浅景深和柔美虚化营造电影感一样。

整体的高评价并不代表我对这台机器就毫无怨言了。除去落后于时代的录制规格,其续航其实没有达到我对于 DV 机的期待,再加上它还无法用 Type-C 接口供电,需要专门的充电器,这方面的体验着实让我有些失望。我希望索尼能够更新出一台优化了续航、拥有最高 4K 60p@10bit 4:2:2 录制规格、能够使用 Type-C 接口充电的新 AX 机型,但我知道这很难发生了。因此,我尝试了另一台机器:

松下 X1500GK

这台机器发布于 2020 年,目前的第三方售价和 AX700 近似。它与 AX700 最大的不同是在相似的体积下,选择了用一块 1/2.5 英寸的 CMOS 传感器搭配了等效 25-600mm F1.8-4.0 的徕卡镜头,并用剩余的空间塞进了一块更加饱满的电池和一个增强持续录制可靠性的散热风扇。此外,或许是松下的优良传统,或许是单纯的处理器迭代,X1500GK 可以实现 4K 60p@10bit 4:2:0 或 4K 30p@10bit 4:2:2 的录制规格,但由于并没有用 log 提升编码效率,所以实际的后期空间提升有限。

X1500GK 虽然提供了 4K 下的升格性能,但却更加向阳光机的方向迈进了一步。如果说 AX700 的一英寸传感器还能够提供一定的弱光拍摄能力,那传感器尺寸仅有 1/2.5 英寸的 X1500GK 的暗光拍摄……基本就只能仰仗红外模式了:对,这两台机器都有还挺炫酷的夜视模式,可以拍出 Outlast 里的红外夜视效果。传感器尺寸差异带来的画质差别也是肉眼可见,X1500GK 的动态范围要明显更低,如果想提升画面表现,户外拍摄建议用 CPL 或 GND 滤镜来压缩光比。

这台机器虽然有更好的续航,但同样没有 Type-C 供电功能。它解决了一些 AX700 的痛点,也引入了一些新问题,距离我理想中的 DV 机依然相去甚远。

我认为在视频拍摄需求压倒性盖过静态图片拍摄需求的今天,过去为静态图片摄影而生的传统相机形态总会有其不匹配之处。我们也见到了不少厂商探索新的产品形态,像是佳能的 Powershot XC10、V10,DJI Osmo Pocket 等。而我真正好奇的是,一个已经十分成熟并且相当好用的形态就摆在厂商们面前,为何大家对其视而不见。以现在厂商们的设计/堆叠能力和硬件集成度,完全有可能在一个巴掌大小的机身里实现更现代的性能,再吹两口「复古」的风,或许也不愁卖。

祝愿 DV 真可以复兴吧。

相关文章

诺基亚515评测
best365官网登录

诺基亚515评测

📅 07-10 👁️ 2008
裸露的意思
office365打不开

裸露的意思

📅 10-14 👁️ 6323
FIFA年度十大进球:梅西罗本PK世界杯经典(视频)
best365官网登录

FIFA年度十大进球:梅西罗本PK世界杯经典(视频)

📅 08-20 👁️ 4343